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人生价值的追求者……

从小拼搏向上,青年追求目标,中年成就倍出,老年奋斗不止!!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我出生在贫穷落后的农村,生长在偏僻的山区,是党把我培养成一名科技知识分子,我应当全心全意为“三农”服务。我的格言是“从小拼搏向上,青年追求目标,中年成就倍出,老年奋斗不止”,“知识无止境,活到老、学到老、用到老、老有所为,老有所用,终生用成功体现人生价值”,“一生不追求官职大小、只追求事业上默默无闻的奉献,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知识、精神财富”。我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我的格言己收录在《中华名人格言》中。

攻关50年终成“欧李之父” 《园艺天地》刊岀  

2012-06-02 15:20:45|  分类: 欧李新兴果树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 

攻关50年终成“欧李之父” 《园艺天地》刊岀 - 黄牛 - 人生价值的追求者……

 《园艺天地》2012年第五期刊岀:攻关50年终成“欧李之父”文章。

《园艺天地》为中国北方大型园林刊物,重点介绍园艺精英、园林科技成果、特别关注、园艺动向、各地市场、专家谈技术、名优新产品、园艺知识等栏目。国内外各地园林花卉展销,为种植户、企业搭桥。

    攻关50年终成 “欧李之父”

  科研成果丰硕,他成为果树专家

1961年,王有信正在校学习的晋城农业专科学校停办,他留在了地区果树场。晚上,他在煤油灯下刻苦学习果树知识;白天,他在果园里劳动,挖坑、栽树、喷农药、种田,寒冷的冬季爬到树上整枝修剪。一干就是11年。

1972年,学校复课招生,王有信被推荐到山西农学院园林系学习。毕业后分配到晋东南地区农林局。王有信的研究成果《首次发现山楂重要新害虫—蠹虫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》获国内首创科技奖,填补了国内空白;他选育的山楂新品种,命名为“泽州红”,获市科技一等奖。选育的“晋-18短枝富士”通过国家品种审定。2000年,他被破格评为农业推广研究员职称,成为晋城市唯一的正教授级果树专家。王有信在山楂、欧李果树科研方面有突出贡献,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37篇,共有29项科研成果。2005年退休后,任晋城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常委,市老年科技协会常委,市果农合作协会会长。

新技术让果树产量翻三番

退休后的王有信并没有停下来。2005年7月,王有信成立晋城市有信果农合作协会。协会会员300余名,团体会员(基层合作社)5个,协会下设6个技术服务站和一个农资服务部(省科普惠农晋城服务站),已建成18个不同类型果树示范园,15个通过产地、产品认证。王有信先后4次带领果农到陕西、晋南参观学习取经,通过外出参观学习,更新观念,用典型引路、幅射带动方式,使果园实现果品质量和产量大增加,果农效益大增收。

王有信虽然将近70岁了,但是,“与时俱进”的他还组织协会创办了“欧李网”站,为会员和广大用户提供信息服务,每年定期集中组织基层现场培训和指导,受到果农的认可和欢迎。2005-2009年,王有信先后获得中国百名基层创新杰出人物金像奖、老有所为先进个人、优秀老科技工作者、“2009年度中国农村息化优秀合作组织”等奖项。他引进的苹果、梨、桃新品种好吃、好看、好卖,给果农带来了真正的实惠。他组织推广的“两高一快”新技术达到当年栽次年结果,对老果园树形改造达到产量翻三番的好效果。

选育国内唯一鲜食品种—欧鲜1号

王有信一直致力于欧李在中国的研究与推广种植。退休后,他有了更多的时间研究欧李,他主持了“欧李资源收集与开发利用研究”,编著的国内外第一部《欧李栽培与开发利用》填补了国内外空白。2009年,该项目通过省级鉴定,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。选育的《欧鲜1号》品种同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,为国内唯一鲜食品种,提升了欧李科研理论水准,是世界范围内的短缺成果。由于自主创新成果在学术理论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及重大突破,为该领域的开拓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,被科技部主办的刊物《中国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》选用,王有信被称为中国的“欧李之父”。

成立老百姓放心的农资超市

王有信的子女也是从事农业方面工作,对此,王有信说:“我告诉他们,农业这条路很宽,知识也很深,人类到任何时期都离不开农业。这个行业也很苦,很慢,是和中国最底层的、最没有钱的老百姓打交道,如果他们从事这个行业,最能锻炼人的吃苦耐劳精神,更容易走正道,从公心讲,可以服务大众,造福人类,从私心讲,自己喜爱的事业有了传承。”

对于为什么成立农资超市,王有信说:“种子、化肥、农药等对农民很重要,我本身就来自于农村,对老百姓的不容易有切身的体会,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,却还要担心购买农资上当受骗,假化肥假种子的事情也确实很多,我就是想让老百姓能买上真东西。”

王有信常说:“人这一辈子幸福的感觉,不是你有多少钱,有什么好车。而在于你为别人,为社会做了什么?很多时候,是看到别人因为你努力得到丰收了,得到幸福了,你才觉得幸福。第二个就是学习,我觉得人这一辈子最不能丢的习惯就是学习,我现在还保持每天看书、看报、上网看新闻的习惯,只有这样,才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事还没有办好,需要继续努力,因此也就常常忘了自己是个古稀老人这档子事了,如果没有这个习惯,我想,我可能最多也就是和大多数人一样,天天去医院养身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责编:王天军)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97)| 评论(3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